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旅游

荷兰“文学之都”,把诗刻在人行道上

日期:2021-07-03  来源:环球日报

在乌特勒支街头,经常能看到刻在地上的 诗歌字母。

  每周六下午,在荷兰第四大城市乌特勒支的某个街头,都会有一位石匠在一块方型铺路石上刻下一个字母。它不是随机选出的字母,而是一首诗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大众雕塑项目,名叫“乌特勒支字母”,是由同名基金会发起的。基金会领导人鲁本·凡·高说:“只要有星期六,诗歌就会在大地上延伸!”现在普通人也可以参与这个项目,每周六围观刻诗已经成为乌特勒支街头一景。

  “时间与诗意得永恒”

  “乌特勒支字母”项目的灵感来自美国的万年钟项目。1986年,美国工程师丹尼·希利斯萌发了造一台“万年钟”的想法。他认为人类生来便与无穷无尽的时间抗衡,想方设法延续卑微的文明。如果人类还能再活1万年,这座钟可作为人类延续文明努力的见证。于是,他成立了一家“长久基金会”,设计了万年钟。项目得到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的支持。后者投资4400万美元,帮丹尼掏空了一座山,将巨大的万年钟放到里面。“乌特勒支字母”基金会以这个创意为灵感开发了自己的方案:通过每周在大地上刻一个字母这种缓慢的诗歌创作方式,给石头赋予生命和故事,让文化与时间一起永恒不朽。

  2012年6月2日,“乌特勒支字母”项目启动。时任市长阿莱德·沃尔夫森在该市古运河街道为已经刻好的一段诗句揭幕。它共有648个字母,这样就把项目启动时间前溯到2000年1月1日,标志着新千禧年的开始。刻在乌特勒支大地上的诗歌要满足以下条件:荷兰语,是乌特勒支诗人协会成员的作品;诗歌作者至少出版过一本诗集;诗歌要得到该国诗人协会的批准。

  每周六下午1点,来自当地石匠协会22位石匠中的一员会在乌特勒支的某个地点现场刻字母。鲁本说:“有一个周末我来看热闹,那天值班的石匠还没来,但另外一个石匠骑车经过。他是位老师傅,曾培训其他石匠。他碰巧带着工具,就刻了起来。他说,他能从其他石匠的作品上看出是谁的手法。”

  近几年,普通人也可以参与这个项目。只要赞助100欧元,就可以请石匠在预订的时间在石头侧面刻上你想要的数字、字母或符号,如生日、结婚纪念日等,这样你的生活也被雕刻在大地上,有了特殊意义。例如,有个人即将退休,他就预订在退休的那个周末请石匠刻一个句号,表示自己的职业生涯圆满结束。由于刻在石头侧面,路人不会看到,因此它是你和大地之间的秘密。当然赞助者也有渠道满足虚荣心:他们的名字、心愿在“乌特勒支字母”网站上可以查到。这项活动的赞助者十分踊跃。据说,2022年的石头已经预订得差不多了。

  米菲兔的故乡

  如此富有诗意的举动发生在乌特勒支,似乎是件顺理成章的事。乌特勒支是荷兰历史名城,公元47年罗马人就在这里修建要塞。当地人喜欢向外人介绍:“这是一座有1300年文学历史的城市!”该市保存着公元9世纪初的手抄赞美诗集《乌特勒支诗篇》,里面有166张生动的手工插图。它们线条生动,紧扣文字内容。这部诗集被认为对盎格鲁撒克逊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号称“荷兰最有价值的手稿”,201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荷兰第一本印刷书也于1473年在这里问世。1892年,荷兰第一个公立图书馆在该市建立。由于乌特勒支与文学颇有渊源,2017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文学之都”,成为荷兰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乌特勒支还是著名动画形象米菲兔的故乡。1955年,乌特勒支漫画家迪克·布鲁纳创作了米菲这个形象,大受欢迎。米菲系列图书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8000万册。乌特勒支人认为,正是由于米菲兔,全球数以百万计的儿童爱上了读书。该市因此设计了自己的文学格言:“乌特勒支,一个让你学会读书的城市”。

  如今,文学已经是乌特勒支的城市名片,全城有150处诗歌或文学作品地标。每年举办多场文学盛事,如“诗歌之夜”、“荷兰全国诗歌锦标赛”和“乌特勒支国际文学节”等。许多作家和诗人也把该市当作自己的大本营。“诗歌之夜”是全国最大的诗歌活动,自1980年起每年举行。在长达几个小时的活动中,几十位诗人在观众前吟咏作品,介绍创作感想,与观众互动,让大家在世俗的生活中不忘诗意。在每年9月的国际文学节期间,运河沿岸还会举办大型书市。

  国际诗歌大接龙

  在人行道上刻诗是乌特勒支人自己玩的诗歌接龙游戏,而在今年3月21日“世界诗歌日”,该市又发起了一场国际诗歌接龙活动。在这一天,乌特勒支诗人范·斯托克姆写下了一首诗的前三句,此后每月21日,全球另外39个“文学之都”会推举一位代表诗人接上他们各自创作的三行诗,翻译成英语,并发来用他们自己语言朗诵的音频。公众可在推特上跟踪这个活动,上面还会介绍诗人和他(她)所代表的城市。

  活动最后,范·斯托克姆会给全诗取个名字,并把所有作者请到乌特勒支来一场诗人大会。这场国际诗歌接龙的主题是“多声部音乐”:39个城市的居民会说上百种语言,诗歌能成为让大家彼此能理解的语言吗?

  作者 于夫


(责任编辑:吕昊阳)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