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艺术

朗诵家胡乐民谈演诵:与古人赤心相见

日期:2021-05-18  来源:海南日报

  胡乐民演诵经典名篇《将进酒》。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近日,“海南青少年语言表达提升计划”在海口启动。在活动现场,著名朗诵家、表演艺术家胡乐民声情并茂地演诵了脍炙人口的《木兰辞》。他将文言体诗词与表演、国风音乐交汇融合,诵读中刚柔并济,节奏上舒急有度,将巾帼英雄花木兰善良勇敢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刻画得生动到位,让观众为之倾倒。

  十多年来,胡乐民为观众演诵了大量中国文学名作,如《满江红》《将进酒》《荆轲刺秦王》《廉颇蔺相如传》《葬花吟》《凤凰涅槃》等。胡乐民的演诵收放自如、荡气回肠,似有一种令人血脉偾张的力量,直抵观众的心灵深处,他能将这些名作字里行间中蕴藏的中华文化的历史气韵和当代价值完整地呈现给观众。

  如今,胡乐民又新添了一个身份——“海南青少年语言表达提升计划”的首席专业导师。近日,胡乐民接受海南日报记者专访,分享了他的演诵梦想探索之路。

  胡乐民在海南中学演诵《木兰辞》。

  少年郎迷上老艺术

  生活中的胡乐民,不仅是个朗诵迷,还是个京剧迷。受祖辈影响,童年时他就沉醉于字正腔圆的京剧腔调中,曾买下很多京剧磁带,反复播放回味。“那时候,特别喜欢找一些京剧选段听,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等。”从12岁起,胡乐民开始自学传统京剧曲目。一有闲暇,他就扮上净角花脸,走起台步,有板有眼地给家人唱上一段京剧。年少时对京剧的投入学习,为胡乐民日后探索诵读艺术道路打下了基础,也为他推动这门老艺术在新舞台上绽放铺垫了道路。

  20世纪九十年代末,伴随着影视业的发展,表演类人才成了“香饽饽”。彼时,正在一所艺校学习影视表演的胡乐民,因缘结识了人生中第一位台词老师。“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专业的朗诵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呼吸、发声再到感情酝酿,我都进行了系统化的学习,算是入了门。”

  老师的倾心培养、点拨,提高了胡乐民的语言表达力、舞台表现力和艺术鉴赏力。更重要的是,还激发了他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诗词歌赋的魅力,加深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习、朗诵古典诗词,让我感受到浓浓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气质,以及中国人的‘诗’与‘远方’。”谈及对朗诵艺术的热爱,胡乐民深有感触,他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朗诵能让自己同古人赤心‘相见’,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滋养心灵。”

  凭着这份热爱和超出一般的努力,高中毕业后,胡乐民顺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接受了更加专业、全面的训练。从反复练习绕口令、快口、灌口,到大量阅读小说、诗歌、散文、寓言;从刻苦训练话剧人物的独白和对白,到揣摩如何通过灵敏而细腻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创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回顾那些年,学习朗诵、唱戏、表演话剧,生活充实而精彩,使其成为我人生路上的重要积淀。”胡乐民说。

  为了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诵读功底,大学毕业后,胡乐民凭着戏曲音乐天赋,又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主攻声乐。在学校习得的发声技巧及节奏感、声听觉、旋律感等,从另一个角度为胡乐民日后将演诵与演唱、配乐相融合开辟了新路径。

  胡乐民给孩子们传授朗诵技巧。

  探索创新表演式朗诵

  2007年,胡乐民加入了一家法国剧社,并排了大量的独角戏。在反复斟酌、推敲中,胡乐民用恰到好处的戏剧排演,带动起观众的情绪,让观众沉浸到舞台中去,由此,他也积累了大量的表演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如果将戏剧表演用到古诗词朗诵上,观众会不会喜欢?”胡乐民告诉海南日报记者,那时候,他就萌发了一个念头,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着手将这种创新的朗诵形式搬上小众舞台,并开始这方面的探索教学。

  回归舞台的表演式朗诵,赋予了诗词歌赋热血和魂魄,令不少朗诵爱好者称赞不已。而这种艺术形式真正被大家认识,则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上。2010年,胡乐民成功进入“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全国总决赛。也就在这一年,胡乐民的朗诵生涯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总决赛上,参赛选手或为专业播音员、主持人,或为朗诵爱好者,他们的朗诵主要以播音体系观念为主。赛场上的胡乐民担心,带有表演式朗诵的参赛者只有他,他“特别”的朗诵形式极可能引发争议。

  果不其然。虽然表演式朗诵,“诵”是主体,“演”是对“诵”的衬托,有评委老师仍提出了异议,表示他的朗诵像是话剧表演。幸好,经过一番争论后,“夏青杯”组委会认为,朗诵毕竟是属于舞台的,不应该完全用播音的方式来呈现。最终,胡乐民夺得了首届“夏青杯”金奖。

  “因为表演式朗诵的出现,‘夏青杯’比赛评分标准还特别加上舞台表现力这一项。”回忆当年情景,胡乐民感叹:“如果没有‘夏青杯’这个平台,演诵这门艺术的探索创新之路可能会走得很坎坷。”

  胡乐民与张倩伉俪演诵名篇《致橡树》。

  经典诵读要从娃娃抓起

  参加“夏青杯”后,胡乐民正式把这种表演式朗诵称之为演诵,决定在此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胡乐民更忙了。他开始探索将戏剧表演、京剧精华、声乐演唱等艺术形式融入朗诵,使朗诵这门声音艺术变得丰富起来。在胡乐民的演诵中,观众常常能从他的眼神、唱腔中看到京剧的影子,而他的行为动作则有话剧的绝活。

  演艺场常常座无虚席,谢幕时掌声不绝于耳……胡乐民的演诵为什么好看,让观众觉得过瘾?“要想在舞台上炉火纯青地塑造出立体角色、牵动观众情感共鸣,就必须用心、用情、用力,一刻也不能马虎。”胡乐民认为,真实的情感表达,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和体能的消耗。每一个演诵作品,他都需要深入地理解、体验、感悟,反复推敲打磨,再一次次地对自己提出质疑、推翻重来。演诵过程也需要时而激情饱满,时而又伤感悲怆,这都是非常不易的。

  胡乐民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一场堪称经典的演诵,要达到多一分“添足”,少一分“不满”的境界。比如,处于一定情境中的人物此时的形体姿态、面部神态是什么样子,需要演诵者不断摸索,要把每个细微动作与相关朗诵诗句融合到极致才行;再比如,此时此刻人物的心情,也需要演诵者去琢磨,需要准确把握出人物情绪的转换。

  在保留传统朗诵精粹的同时,又能跟上时代的审美,这是胡乐民的演诵受到年轻观众喜爱的一大原因。同时,因为既不炒作,也不刻意迎合观众,这位“遗世独立”又富有实力的朗诵、表演艺术家正逐渐受到老中青三代的推崇。

  “我认为演诵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艺术创作,它走的是精神方向、传统文化方向的追求。”胡乐民探索演诵艺术的初衷,便是深入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传统经典佳作,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如今的胡乐民,不仅在大学里教授表演课,也积极从事少儿语言培训方面的教育工作。在他看来,经典佳作诵读要从娃娃抓起,“少儿要从语言的基本功上开始训练,家长可以在一旁辅助孩子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如果孩子有表演天分,还可以接受一些表演基本功的训练,配合着进一步揣摩作品本身内涵。”

  不过,胡乐民也建议,家长在给孩子挑选经典佳作时,要选择亲近孩子表达能力、贴近孩子生活的佳作,“这样能达到与孩子共情的目的,情感上孩子也容易接受。”( 作者:昂颖 )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周海兵)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